{SiteName}
首页
臂丛神经损伤手术
臂丛神经损伤饮食
臂丛神经损伤治疗
臂丛神经损伤原因
臂丛神经损伤医院
臂丛神经损伤症状

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血管闭塞性脉管

张某,女,68岁,.8.28初诊。

主诉:反复双下肢水肿2年余,加重2月。

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伴麻木、疼痛,行走不利,入夜则痛甚,足趾、足背皮肤发紫,医院,诊断为“血管闭塞性脉管炎”,西医治疗后疼痛稍有缓解,2月前双下肢水肿加重,经西医及针灸治疗效果欠佳,今慕名求诊:辰下:双下肢水肿,疼痛,影响行走,皮肤紫暗,伴口渴,面容消瘦,身困乏力,纳谷不馨,舌质暗,苔白,脉沉。

处方:补阳还五汤合补气通络方加减。

黄芪40g葛根20g薏苡仁20g

牡蛎30g(先煎)川芎9g当归9g

赤芍9g益母草20g红花12g

桃仁12g鸡血藤20g茯苓15g

山楂20g

共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9.11):服药后双下肢肿较前减轻,口干,偶有失眠,舌脉同前。予上方加炒枣仁15g、石斛12g、五味子9g,续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9.17):服药后下肢肿消,皮肤颜色较前改善,夜尿频,3~4次/晚,舌质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加芡实20g、益智仁12g,续服14剂后,双下肢肤色转常,疼痛缓解,继续守方随症加减调治3月余,患者诸症皆除,未再复发,行如常人。

按语:血管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全身性、非化脓的炎症性周围血管病变,易侵犯四肢血管,引起四肢疼痛、麻、凉、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中医学属于“脉痹”、“脱疽”等病证范畴。《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云:“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中医认为脉道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外邪侵袭、脏腑失调、气血不畅等内外因均可致病。

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脏腑气虚,气虚则推动不利,血行不畅,致瘀血阻于络道,脉络滯塞不通,血行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流注下肢,故可见下肢水肿,皮肤紫暗;瘀血壅滞下肢,闭塞不通,不通则通,故出现下肢疼痛;瘀血内阻,日久影响气血津液运行,津液无以上承于口,故见口干;脾气亏虚,运化不健,故见纳差;脾主肌肉,脾气亏虚,肢体失荣,故见身困乏力,面容消瘦。结合舌脉,四诊合参,本案为本虚标实,气虚络瘀之证。

《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故应治以益气补虚,活血通脉,方投以补阳还五汤合补气通络方加减。方中重用大量黄芪健脾补气,气旺血行,开络行瘀,且黄芪能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葛根疏筋活络,可疏通经气,使水液正常运行;牡蛎味咸入血,可潜阳散结,助通经络;鸡血藤苦甘温,既可养血补血,又可活血通络,配伍山楂入肝经血分,活血祛瘀之效倍增;薏苡仁、茯苓健脾除湿以促脾机,使气血生化有源;再加益母草既能活血又能利水消肿。

二诊之时,患者下肢水肿较前减轻,药已中的,然气虚久瘀,瘀久化热,热伤津液,上扰心神,故见失眠、口干,予加酸甘之炒枣仁、五味子补肝宁心,生津安神;石斛养阴清热,益胃生津。三诊之时,下肢水肿已消,皮肤颜色较前改善,效不更方,因患者尿频,故加芡实、益智仁补脾益肾,收敛固精,标本兼顾。三诊后诸症皆消,续予巩固调治而获良效。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nshenjing.com/bcsjssss/536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