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臂丛神经损伤手术
臂丛神经损伤饮食
臂丛神经损伤治疗
臂丛神经损伤原因
臂丛神经损伤医院
臂丛神经损伤症状

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早期治

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s://m.39.net/disease/a_5962486.html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及其它意外事故发生率高,外伤导致的脊柱、脊髓损伤十分常见。脊髓损伤为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治疗仍为世界性难题,因此加强脊柱、脊髓损伤院前急救搬运、早期固定和髓内外减压、康复训练与临床无缝对接及脊髓损伤晚期神经修复等研究,以提高临床救治疗效已迫在眉睫。

根据不完全性统计,我国完全性脊髓损伤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比例为30%,美国为22.1%,高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脊髓损伤人数每年以5~8万的速度剧增,已经突破至万。脊柱脊髓损伤处理原则:挽救生命、降低脊髓二次损伤、预防各种并发症、恢复脊柱稳定性、应用各种方法 限度地利用脊髓残存功能(自主、反射神经功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由我科牵头与国内神经修复专家们制订的脊柱脊髓损伤修复指南(中国版)已经出台,为神经脊柱外科领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科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脊髓损伤治疗效果显著,将ASIAA级恢复率从过去不到11%提高到目前的45.4%。目前,脊柱骨折分类方法尚没有完全的统一的标准,既往教科书对脊柱损伤的分类大多繁杂、过细、实用性差,而单一的脊柱损伤分类缺乏对临床的指导性,目前主张综合分类,更具临床指导意义。

脊柱骨折综合分类

1、脊柱骨折按外伤机制分型

(1)单纯屈曲压缩型(G)——屈曲应力;

(2)爆裂型(B)——垂直应力;

(3)安全带型(S)——剪切应力;

(4)骨折脱位型(F)——合力。

2、脊柱骨折按三柱结构分类

(1)前柱(a):前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的前2/3部分;

(2)中柱(m):椎体及椎间盘的后1/3和后纵韧带;

(3)后柱(p):由椎弓、椎板、附件及*韧带、棘间、棘上韧带组成。

3、脊柱骨折根据椎管狭窄或受阻程度分类

(1)椎管无狭窄或无受阻者,指数为0;

(2)椎管受压占横断面1/3者,指数为1;

(3)椎管受压占横断面2/3者,指数为2;

(4)椎管完全受压或受阻,指数为3。

脊髓损伤的致伤因素

受伤瞬间骨折移位对神经组织的撞击与骨折片或椎间盘组织对神经组织的持续压迫都可导致脊髓损伤。根据实验研究表明,在骨折形成中脊髓所受瞬间动态损伤远比静止状态压迫损伤大,影像学显示的均为静态的椎管改变,不能完全反映脊髓受损的程度,尚无脊髓损伤模型可以重复临床脊髓损伤的机制。

早期手术的优势

目前,采用早期“脊柱骨折复位固定及髓内外减压联合手术”方式来治疗脊柱、脊髓损伤,手术时间窗 在伤后6~8h内进行。因为这个阶段伤后残存的轴突数目相对较多、脊髓损伤局部瘢痕组织未形成、有利于重新建立突触联系。另外,受伤初期患者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尚未形成,利于早期康复。

髓内该不该减压?这个问题过去争议较大,现在意见基本达成一致,如同骨筋膜室综合症、脑挫裂伤脑内血肿该不该减压的机理一样,通过与我中心科研合作的美国WiseYoung等动物实验证实:脊髓损伤早期髓内外减压,可以保护脊髓损伤残存的白质功能,因此对于脊髓挫裂伤,早期髓内减压十分必要。

髓内减压的指征

(1)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A);

(2)椎板减压后见到或检测局部硬脊膜张力高、脊髓波动消失;

(3)影像学检查显示:髓内有碎骨折片、异物等压迫或脊髓挫裂伤髓内血肿、软化灶形成等。

髓内外减压方法要点

(1)应结合CT、MRI检查情况;

(2)对脊髓行骨性减压的同时,要行髓内减压,必须在显微镜下清除髓内骨折片、血肿及 坏死组织;

(3)早期脊髓损伤挫伤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髓内减压适可而止,达到脊髓减压即可;

(4)脊髓损伤完全横断很少见,瘫痪已成定局,手术以脊柱骨折、滑脱复位固定及防止脊髓损伤平面不上升为目的。

综上所述,脊髓损伤的早期治疗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为将来急性脊髓损伤进一步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坚信随着神经脊柱外科领域快速发展,多中心共同参与研究与救治,降低脊髓损伤患者的残疾程度,让脊髓损伤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已不再是梦想。

封亚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联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国际神经修复协会第二届中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其疼痛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委会多模态影像技术与神经修复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神经创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医院神经修复专委会脊柱损伤与功能重建学组副主任委员(副组长),医院学会脊髓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第五届脊柱脊髓专委会委员,全*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委保健委员会第三届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武器创伤与创伤弹道专业委员。

编辑

仇俊鑫

排版

丁慧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nshenjing.com/bcsjsszl/8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