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故事
?一堂深刻的咨询课
第三届深圳市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
小学组三等奖作品
年冬天我拿到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证,手握证书的我志得意满,我终于可以自称“心理咨询师”了。毕业后,我来到一所小学,倾听小朋友的喜怒哀乐。
有一天,我认识了一年级男生小振。班主任告诉我他挺聪明的,但是上课坐不住,总是骚扰前后桌同学,还不服从老师的管理,甚至有一次打了数学老师一巴掌。我对小振进行了课堂观察,并采访了一些同学、科任老师。毫无疑问,所有信息都指向小振极有可能是一名多动症儿童。约谈家长后,医院做了检查,确诊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混合型的多动症。家长遵医嘱接受药物治疗,我也建议小振每周来我这里聊聊天,方便了解他的服药情况和行为改变。
小振似乎很喜欢我这间特殊的教室,每次来都告诉我班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几个月后,班主任报告小振上课时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控制冲动的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这样的改变,家长、老师都很满意,我心里清楚,那些小小的白色药丸功不可没。
渐渐的,小振走出了我的咨询记录,我差不多要忘记他了。两年后的一天,班主任突然又拉着他来到我办公室,我看见他满脸通红,全身是汗,拳头还握着紧紧的。班主任说,小振最近跟同学的冲突又多了起来,今天甚至在体育课把一个同学按在地上打,体育老师差点都拉不开。我立刻想到:多动症儿童病情出现反复很常见,多半是因为家长认为病情稳定,自行停药导致的。这样类似的情况也不是第一次在学校发生了。我把班主任支走了,咨询室只剩下我和小振。一瞬间,好像又回到了两年前的感觉。小振的拳头松了一点,我微笑着问他:“小振,你最近有没有每天都按时吃药呀?”小振噌地站了起来,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说:“你们才有病!”他转过身去,我听见了哭声。我意识到我太高估我和他的咨询关系了。沉默了几分钟,我又尝试着安抚他。他却还是不理我。在无言中,铃声响起,砰的一声,小振夺门而逃。
平复好情绪,我打算过几天再去找小振,不料却先收到了他的一封来信。他的信歪歪扭扭的,每一个字都好像在非常努力的表达。信里他告诉我,其实从一年级开始他一直在吃药,药效也很好,他感觉更能控制自己了。可是后面他吃药的事情被同学发现了,大家总是问他“你得了什么病?为什么每天吃药”小振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知道是哪位同学从父母那里得知他有多动症,于是他就多了一个外号“多动”。同学们经常不喊他的名字直接喊“多动”,他心里很难受,他解释过、反抗过,哭过,但是同学们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语言欺凌,甚至有同学号召“我们都不要和多动一起玩”。他一个人承受着这些,没人能帮到他。直到体育课上,又有同学带头喊他的外号还推了他,他才第一次出手打人。信中他还告诉我,他已经及时向那位男生道歉了。
看完信,我好像全身被大雨淋透。我以为我了解小振,其实我只是管中窥豹;我以为我的判断很准确,其实我只是一厢情愿。原来我一直尝试在和多动症这个诊断建立关系,而不是和一个人建立咨询关系!每一次会面我的第一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